6月22日,银川市“双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bet5365亚洲版举行,bet5365亚洲版党委副书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自…
2021年月6月21日下午,在贺兰山校区文荟楼一楼东报告厅,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研究员做客bet5365亚洲版贺兰山学术讲座,作了题为“黄河流域生态水文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报告,生态环境学院、农学院、土木与水利学院及地理规
为了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扩大学院科研影响力,2021年月6月18日下午,我院在贺兰山校区德勤楼六楼会议室举办了“贺兰山...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让民法典走到师生身边、走进师生心里,6月8日,生态环境学院举办“美好生活·民法典相…
为深入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我院2022届毕业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尽早、充分地就业,5月31日,生态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振才、辅导员王兴带领2022届毕业生,实地走访了众旺达(宁夏)技...
为增进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促进团队协作,2022年1月7日,生态环境学院...
为深化两校合作交流,将对口支援工作引向深入,同时为提升我院科研、教学与管...
近日,山地生态系统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植物在低氧等逆境条件下的适应性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植物生长、形态结构与信号调控等方面响应规律。研究发现,植物在水淹等低氧条件下,植物会根据氧气的缺乏程度呈现伸长生长或静默生长两种应对机制,同时,根茎叶的部分细胞感应胁迫信号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形成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空腔(通气组织);并进一步在细胞学和分子生...
日前,荒漠生态与全球变化科研团队黄菊莹研究员在氮沉降背景下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量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驱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是本团队在2022年涌现出的第4个关于荒漠草原生态领域的重要成果。本成果是基于盐池氮沉降试验平台,研究了2015-2019年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内稳性强度,并结合年际气候因子、植物特征和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进一步揭示了氮添加下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
日前,荒漠生态与全球变化科研团队薛斌博士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黄丽教授开展了秸秆还田后土壤胶结物质转化及其对团聚体结构影响的研究。基于长期秸秆还田和施用钾肥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与胶结物质组成关系,发现秸秆还田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的含量及形态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但施用钾肥的土壤结构无显著影响;随着季节变化,土壤团聚体结构和有机碳呈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增加了有机碳(尤其是脂肪族有机碳)含量和...
2022年4月24日下午,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结题汇报验收评审会,通过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本次开放基金结题验收评审会邀请赵文智研究员、钟艳霞教授、李王成教授、王红梅教授为项目结题验收评审专家,刘任涛副院长主持此次结题验收评审会。在致辞中,赵文智研究员强调了开放基金的合作交流平台作用,希望大家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上加强未来的科研合作,就关键生态问题...
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起始于2003年成立的bet5365亚洲版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联合开发研究中心;...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6月1日,根据校工会工作安排,我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校园...